前言:
宇宙浩瀚无垠,蕴藏着无数未知。过去,因铜陨极为稀有、缺乏实物标本,相关研究和记录几近空白,也反映出早期陨石研究的局限性。
目前中国铜陨石尚未有国际正式命名,依据未知矿物,谁先发现谁拥有命名权的原则,正式由四川奇石及树化玉收藏家龙刚先生,将其正式命名为“龙刚铜陨”字母编号以“龙刚”拼音首字母组合“LG”为开头,于2025年7月14日正式公众公布。
特别注明;本作者不接受无端的质疑与反驳,若有人质疑是人造合成物品或者是来源于地球自生金属矿物,必须提供你的实物、相关数据、人造此物等相关流程视频说明。本作者绝不接受信口开河,张口就来的质疑。备注:为了更清晰地展示铜陨细节,部分表层有酸洗去皮开窗处理。
一、龙刚铜陨的陨落带
铜陨,陨落带位于中国新疆罗布泊,具体罗布泊西北角,靠近古楼兰遗址。
展开剩余86%二、对铜陨质疑的回应
在这颗拥有45亿至46亿年历史的蓝色星球上,未知领域不胜枚举。无论是陨石专家、收藏者,还是陨石馆馆长、协会会长,其关于陨石的知识、认知与底层逻辑,多源于过往书籍、文献及实践经验。
然而,天地广阔、宇宙无穷,其中的物质与未知远超书籍所能承载的范围,人类的探索与科技发展也从未停歇。因此,不应因自身未曾见过实物,就凭借认知局限妄下结论,否认其存在。
三、龙刚铜陨样本介绍
1、编号LG001号铜陨:重量4023克(±5克),尺寸约为长18.1cm、宽9.8cm、高7.6cm(附实物展示图)。
2、编号LG002号铜陨:高度约6.6cm,直径8.5cm,重量1888克(±5克)(附实物展示图)。
3、编号LG003号铜陨:长度约9.3cm,直径约6.5cm,重量1381克(±5克)(附实物展示图)。
四、龙刚铜陨初步参数比重:硬度:约4至5度。
五、龙刚铜陨特殊物理性质:
耐高温/强散热性:使用防风打火机(温度500~1000℃)持续灼烧同一位置约2分钟后,立即用手直接接触,未造成烫伤,温度仅略高于人体温度(约38~40℃)。该特性与地球已知金属或矿物不符,且排除航空航天隔热材料等人工合成物(此类材料多为各国机密)。需说明的是,此火烧实验结果可能因个人皮肤敏感度存在差异,仅供参考。备注:以下图片为试验视频截图
六、龙刚铜陨石外观色彩
铜陨外观皮壳包浆(或自然氧化)呈褐色,带有绿色铜锈;部分样本经皮壳开窗打磨后,呈现出明显的黄铜金属质感,由此可排除人工合成的可能。
七、龙刚铜陨之音
敲击铜陨时,会发出尖锐而悦耳的声音。
八、龙刚铜陨物理特性
三件铜陨均有明显气印,形状类似面团被手按压后的痕迹,符合陨石的物理特征,因此排除沙漠狗头铜、黄铜矿、炼铜炉渣等物质。
九、以下为其他金属物质比重,供识别参考(备注以下数据均来源于网络文案查询);
纯铜:8.96克/立方厘米
纯金:19.32克/立方厘米
纯银:10.49克/立方厘米
纯钯金:12克/立方厘米
纯铅:11.34克/立方厘米
铁陨石:7.8至8克/立方厘米
愚人金(黄铁矿):4.3至4.9克/立方厘米
黄铜矿:4.1至4.3克/立方厘米
沙漠自然铜(狗头铜):8.4至8.95克/立方厘米
十,(LG003号龙刚铜陨)特性描述
视觉特征:在自然光下晃动时,呈现显著光闪效应,光芒如钻石般闪烁。经放大镜观察,可见结晶体,整体呈绿色,形似镶满绿宝石的铜陨石。
以上内容突出了陨石的发现背景、外观及核心特性,逻辑更清晰,重点明确。
结语:
通过上述数据对比及铜陨自身特点可知,中国铜陨的存在真实无疑。相较于其他陨石,铜陨因极其稀有而显得珍贵,在收藏及相关新材料开发领域具有重大科研价值。
后期,本人将对铜陨进行光谱仪分析,以全面获取其内部物质数据,并开展碳14检测,敬请广大石友与星友爱好者们持续关注更新。
发布于:四川省配资天眼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