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曼昱这丫头,打外战是真狠,但就是缺了那么点对自个儿人的狠劲!”
张继科在直播间里一句话,把刚看完王曼昱4比0把张本美和“剃光头”的我,直接从兴奋的椅子上拽回了现实。
是啊,29分钟,一场几乎没有悬念的碾压,看着对面那个扎着高马尾的日本姑娘蹲在地上,肩膀一抽一抽快要哭出来的样子,谁都会觉得王曼昱这场球打得解气,打得酣畅淋漓。
可偏偏是“藏獒”张继科,这个曾经用撕衣服的怒吼震慑世界乒坛的男人,一眼就看穿了这场胜利背后的“虚火”。
那场球,与其说是比赛,不如说是一场公开教学。
开局就是一记7-0的闷棍,直接把张本美和打蒙了,小姑娘手里的球拍仿佛有千斤重,眼神里全是“我是谁?我在哪?”
的迷茫。
王曼昱呢?
全程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,反手拧拉、正手快带、中远台对轰,每一个环节都像教科书一样,精准地砸在张本美和最难受的点上。
第四局那个赛点球,王曼昱一记堪比男队员的“反手拧直线”,球擦着白边飞过,张本美和飞身去扑,连球的影子都没摸着。
那一刻,胜负已分,但故事才刚刚开始。
张本美和输掉的,仅仅是第七次面对王曼昱的败绩吗?
我看未必。
她输掉的,可能是一整个“天才少女”的成长模型。
你看她整场比赛的技术,线路单一,相持中总是自己先变线,结果质量跟不上,反而捅出个大窟窿。
这不就是她爹张本宇一手一脚教出来的东西吗?
从小练,基本功是扎实,可这技术框架一旦定死了,就像给一棵树苗早早修剪好了形状,长大后想再长出别的枝丫,难了。
这事儿在日本女乒身上,简直像个轮回。
从福原爱到石川佳纯,再到后来的平野美宇、伊藤美诚,哪个不是十几岁就惊艳世界,然后呢?
然后就撞上了一堵透明的墙,看得见顶峰,就是爬不上去。
她们的培养体系,太注重“短平快”,恨不得把选手当成速成品推向市场,前期确实能靠着一股冲劲和独特的打法占点便宜。
可一旦被国乒这台巨大的研究机器吃透了,剩下的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无力感。
张本宇快愁死了,这话不是空穴来风,他面对的,是一个体系性的难题。
再回头看张继科那句“缺狠劲”,就更有意思了。
这话要是个外人说,保准被球迷喷死:“赢了还挑刺?”
可从张继科嘴里说出来,味道就全变了,那是一种师兄对师妹的“恨铁不成钢”。
俩人都是肖战指导带出来的,当年张继科还没退役,就没少在训练馆里提点这个小师妹,帮她捡球,教她反手怎么拧出“撕裂感”。
据说有次王曼昱输了球,自个儿躲着哭,还是张继科拎了杯热奶茶过去,撂下一句:“哭有啥用?明天加练俩小时反手。”
所以你看,他不是不懂王曼昱,是太懂了。
他知道王曼昱对外协选手的战绩有多恐怖,六年32场连胜,简直是“外战内行”。
可一到队内赛,碰上陈梦、孙颖莎这些自家姐妹,她那股子杀气就收敛了不少,球路上都透着一股“温柔”。
这在竞技体育里,有时候是致命的。
张继科自己当年是怎么拿到大满贯的?
决赛场上,对面站着的是师兄王皓,他眼里可没有半点“师兄弟情”,只有那个冠军奖杯。
竞技场上的“狠”,不是让你去伤人,而是对胜利最起码的尊重。
你对队友“温柔”了,就是对自己“残忍”了,冠军的位置就那么一个,你不拼命去抢,总有人比你更渴望。
王曼昱赛后给张继科发了条信息:“师兄,下次内战我会狠的。”
这话听着让人既心疼又期待。
所以啊,这场4-0的横扫,与其说是王曼昱的胜利,不如说是国乒整个体系对日本“家庭作坊式”青训的一次降维打击。
张本美和面对的哪里只是一个王曼昱,她背后站着的是一整个数据分析团队、陪练团队,甚至还包括一个远在直播间但心系赛场的“场外指导”张继科。
这场球打完,张本美和的路该怎么走?
继续在她爹张本宇的羽翼下打磨那些已经被研究透了的技术,还是学学伊藤美诚,大胆地走出去,换个环境,换个思路?
至于王曼昱,什么时候能把那股专属于外战的“狠劲”,也分一点给自己的队友们?
这俩问题,可能比下一场比赛的输赢,更有嚼头。
配资天眼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